面对激增的专利申请数量,中国的知识产权体系当如何应对?

新闻来源:沃顿知识在线 发布时间:2009-02-18 09:08:58 编辑:武汉商标注册中心 浏览:
  
    12月10日,汤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ThomsonReutersScientific)发布报告指出,中国新专利申请的数量急剧增加,并预测到2012年,即将超过目前新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日本。该集团发言人波姆・斯泰姆布里吉(BomStembridge)说,“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起点很低,但现在却是增长速度最快的。”

  的确,知识产权已成为中国炙手可热的财产。目前中国总的专利申请数量已超过美国:2007年,中国共有694,153件专利申请,年增长率达到21%,而美国有468,330件,年增长率是5%。

  伦敦知识产权协会主席伊恩・哈维(IanHarvey)说,“中国即将成为技术与知识产权大国,未来二十年将形成专利申请大潮,冲击美国和欧洲,成为主宰重要技术的垄断力量。中国企业和高校已经认识到,如果他们能发明新一代的高清电视或手机,他们就能成为制定全球标准的中坚力量。”

  很多人可能对此都感觉非常意外。因为中国历来都被视为全球的低附加值制造中心,这里的企业缺少自有技术和品牌,并且以侵犯知识产权而“声名远扬”。但专家向我们表示,中国经济发达城市的知识产权环境已有显著改善,中国企业申请专利的热情也是风起云涌。而掀起这股热情的动力是,中央政府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决心比过去更大,同时也在不断提高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

  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中国知识产权意识和保护得以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意识到知识产权对于提升价值链至关重要。但尽管如此,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譬如,虽然已经开展了大量培训,但专利注册流程还是严重短缺人手和专业技能,而这个问题也不是立时三刻就能得到解决。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局势恶化,仿冒热点技术的行为可能会加重。

  尽管问题仍然存在,但这个变化对外国企业的影响还是十分显著:专家强调这些公司应该努力理解和利用中国更加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的确,随着跨国企业日益倾向于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他们也更重视这个问题。

  关于知识产权的是非曲直

  中国与过去的日本和韩国一样,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紧随着制造业的繁荣而生,从领先的药品到低端的DVD无一不受到影响。中国也因此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噩梦,引来无数人,尤其是美国人的诟病。

  专家称,中国的仿冒行为比大家想象的更加地域化。知识产权咨询公司罗思国际(Rouse &CoInternational)中国区经理卢克・明福特(LukeMinford)解释说,虽然我们听到仿冒这个词的频率越来越高,但其实这个现象具有地域性。他说,“有些地方的保护主义严重,贪污腐败横行,所以这些地方的仿冒行为就非常猖獗。”这种行为主要出现在中国各地的制造中心。“有些领域的产品非常依赖某项具体技术。”某些这样的区域有集中的国有企业或者具有特别技能的工人,但却因竞争力还不够而无法吸引海外投资。保护主义与仿冒行为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越来越大。他说,“有关当局和地方行业对于仿冒行为采取的对策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他们对于某些知识产权有既得利益。”

  但尽管仿冒行为非常猖獗,明福特却认为这并没有增加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担忧:企业认为这是个可以想办法缓解的常见现象。但合资企业的问题比较突出。他说,“达能(Danone)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这家法国食品饮料制造商对自己的合作伙伴娃哈哈集团提起诉讼,指责他们销售的产品与合资企业旗下的产品存在竞争,但还未得到法院的支持。明福特指出,这桩案件其实并不罕见,他接手的很多案例都是关于如何控制知识产权,确保不外泄。他说,“保护专利技术和贸易机密是当前非常热门的问题。”

  中国取得的巨大进步

  虽然这些顽疾很难完全治愈,但观察人士对于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举动表示高度赞扬。明福特说,“过去15年来中国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1997年当他刚开始处理知识产权问题的时候,中国的知识产权环境与现在根本不可同日而语。”现在中国很多地方的仿冒程度,以及对仿冒的态度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你现在可以采取任何措施来处理和打击仿冒。事实上,所有一线城市以及多数二线城市目前都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他说,今年六月中国出台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National IntellectualPropertyStrategy)刚刚开始实施。“我认为大家现在都开始真正重视知识产权。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法院也开始重视这类案件。”该战略的影响,以及欧盟支持开展相关培训,增强法院对知识产权法的理解,正在产生切实可见的效果。“现在侵犯知识产权的后果越来越严重。”

  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抱怨包括: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不完善,执行不得力,整个制度倾向保护国内企业的利益。但伦敦知识产权协会的伊恩・哈维却对这些批评之声不屑一顾。他说,“很多抱怨都是来自决策者和企业人士,他们根本不懂知识产权。”哈维曾经就任英国政府知识产权顾问委员会(IntellectualPropertyAdvisory Committee)前董事长兼CEO。

  明福特解释指出,有时候人们的抱怨是因为中国属于大陆法系,而许多公司,尤其是那些来自英国等英美法系的公司认为,如果你是市场上第一个使用某项技术的人,那么你就理所当让拥有专利权,但在中国并非如此。他说,“中国是大陆法系,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必须向相关机构注册你的知识产权。”所以商标和专利是需要注册的。“首要规则就是:先抢到你的权利。”

  但总体而言,人们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越来越有信心。哈维说,“中国的专利诉讼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其中98%都是一家中国公司起诉另一家中国公司,这说明中国公司认为知识产权是有价值的。其次,他们认为国家的司法制度是值得信任的。”另外,外国公司起诉专利侵权的成功率在90%以上,而如果他们在美国的法院起诉美国公司,成功率则只有35%。同样在中国起诉的费用也相对便宜(中国是60,000至120,000美元,美国要花费500万美元),中国执行判决的速度也很快(12至14个月,美国要5至7年)。

  哈维说,许多外国公司的知识产权“受侵犯”都是自作自受。譬如,许多公司没有配备专业的知识产权人员,有些因为害怕损害政府关系而不愿采取法律手段。鉴于中国的知识产权环境有所改善,哈维建议企业在中国构建自己的知识产权中心,寻找先进的新技术并且加强与中国技术伙伴的合作关系。

  问题与解决方法

  虽然瑕不掩瑜,但是反之亦然。尽管有了长足进步,但中国要实现自己的目标,未来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其中的一个问题,专家指出,虽然国内的专利注册激增,但申请的知识产权以及部分专利的质量仍然堪忧。

  伊恩・哈维也承认“有些中国专利的质量并不高。”其中人员和专业技能短缺是公认的问题。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几乎与美国相当,但专利检测人员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而且这部分人中还有70%左右工作经验不足两年。“培训任务是任重而道远。”(哈维说,至少需要五年时间才能成为一名“经验比较丰富”的专利检测人员。)另外,哈维还称,为了提升中国的知识产权体系的形象,那些经验丰富的检测人员大多都在处理来自国外的申请。此举有利于外国公司,但中国企业却可能因此而失利。

  针对这种现状,中国每年聘用300至500名专利检测人员,比英国的检测人员总数还多。哈维呼吁批评中国的外国人士耐心等待和给予支持。美国以前专利申请遍地开花的时候其实也遭遇过相同的困境。

  专长处理知识产权事务的上海得勤律师事务所(Shanghai DiligenceLawFirm)的高级合伙人商建刚目前在美国哈佛大学深造。他赞同哈维与明福特的观点,认为不应该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采取一边倒的批评。商律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指出,中国的法院似乎更倾向于保护国外品牌。他曾担任过约50起互联网域名侵权案中的被告律师,原告都是那些试图恢复在国内已被注册的因特网域名的国外企业。但是,在90%的案件中,中国的法院都判决原告方胜诉。而最近他在美国观察到的一起类似案件中,被告方就获得了法院的支持。

  同时他也指出中国目前的体制存在缺陷,譬如法院对同类型案件的判决不能保证前后一致等。而且目前中国的司法体系似乎易被大型财团的游说所左右,这样容易造成法院过度保护财团的利益,而不能充分弘扬社会公平和鼓励个人的发明创新。

  在他看来,政府发放专利补贴的鼓励措施并非长远之计。他认为政府应当采取更加着眼长期的措施。事实上许多观察人士都注意到,多数中国新注册的知识产权并没有技术创新含量。今年1月至10月中国共授予288,331项专利,其中只有13%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官方网站上被归为“发明专利”。(其余均为“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明福特说,“在如何创造有价值的知识产权方面,中国还缺乏经验和知识。”还需要大力增加投资来教育中国企业如何创造有价值的知识产权。

  至于外国公司的不足之处,明福特称现在他们对注册专利的态度有所改变,对司法体系的信心也在提升。过去这些公司很多时候都不愿注册,部分是因为他们担心由于执法机制不完善,专利在注册曝光后很容易被他人盗用。他说,“十年前很多公司会说,除非有战略原因,否则我们不会在中国注册专利。但现在他们会说,除非出于战略原因,否则我们一定要在中国注册专利。”但他也建议企业无需注册过多专利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元素。“保证你投入实际使用的专利都已注册即可。”

  至于假冒伪劣行为,明福特担心由于经济危机蔓延,工厂倒闭,失业率上升,有些人可能会把仿冒作为救命稻草,导致某些领域的仿冒事件激增。他认为现在是事态发展的关键时刻,金融危机导致的削减预算可能会降低公司打击假冒伪劣的热情。他警告称,“经济形势可能对打击仿冒行为有着致命的影响。”未来一两年中,中国市场的仿冒行为可能“比过去严重得多”。

  知识产权与创新

  中国知识产权体系经常被诟病的地方还有,中央政府没有积极保护知识产权,因为仿冒行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严格的执法也未必能给中国的企业带来利益。

  明福特承认目前的知识产权体系尚未完全到位,但他相信中央政府对知识产权高度重视。他说,“中国人已经意识到保护知识产权是势在必行,他们必须以可测量的方式来进行,他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迎头赶上。中国的速度比以前的日本和韩国都快。”专利法的第三版有望于明年年初通过,政府已经把打击仿冒行为作为明年重要的工作重点,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

  明福特提到,向一个自主创新的社会转型已经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他说,“创新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政府希望把中国的企业从一个低成本的制造中心转化成价值链高端的企业。“要实现这个目标,中国企业就必须开发自己的知识产权,结束拷贝他人的历史。现在这一任务已经成为政府工作日程表的首要任务之一。”

  飞利浦的经验

  知识产权体系得到改善是中国政府向价值链上游转变的关键所在:中国正在努力吸收更高质量的外国投资,包括研发设施等,而中国能否实现这个目标部分也取决于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效果如何。

  有些观察人士认为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研发活动不过是装点门面而已,并没有产生实际的生产力。丽贝卡・奥迪什(RebeccaOrdish)和阿兰・艾德科克(AlanAdcock)在《中国知识产权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一本重要的企业指南》(约翰威立国际出版公司2008年出版)(ChinaIntellectualProperty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An EssentialBusiness Guide, JohnWiley &Sons,2008)中总结道,“就目前来看,对外国企业研发中心投入的财力等资源似乎大于可见的创新成果。”与此同时,他们也指出,现在得出结论还为时过早。事实上许多研发中心成立的时间都还不长。的确,许多研发中心是在最近这几年才设立的:中国的研发设施对于跨国公司而言越来越重要。但是否能在中国开展研发活动的同时充分保护知识产权呢?

  哈维以飞利浦公司为例指出,这个答案基本上是肯定的。这家荷兰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12个研发中心(包括在上海成立的亚洲研发中心),共有将近1000名全职员工,并与高校等机构合作开展研究。同时,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飞利浦知识产权与标准部(Philips Intellectual Property&Standards)副总裁钟先生(JimmyZhong)说,“我们保护创新的主要手段是加强员工对知识产权的理解,同时大力保留相关人才。”飞利浦聘用了将近50名知识产权专业人士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当问题发生的时候也利用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来解决。“仅去年一年,我们就在国内市场进行了420多次突击检查,30多次边境抓获。”另外他还强调,公司在必要时一定会采取法律手段。(在中国应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主要有三个途径:行政、民法和刑法。)

  飞利浦研究院(Philips Research)高级副总裁何达纳博士(Dr.FransGreidanus)解释说,“飞利浦在中国研发看中的是中国的人才优势,中央政府创造和鼓励的研发基础设施,以及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我们的中方伙伴和供应商也会从中受益,因为我们把知识传授给他们。

  飞利浦在中国寻求创造力,这与中国政府雄心勃勃的计划是一致的。哈维指出,飞利浦目前在全球的创新成果有15%来自中国,而这个数字最终有望达到50%。这或许也反映了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时也是激励政府继续改善知识产权体系的巨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