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让沙坝头西瓜供不应求

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2011-08-13 21:49:33 编辑:武汉商标注册中心 浏览:

“你们来迟了,瓜都卖完了!”8月10日,灵武市沙坝头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王合忠笑着对记者说。

其他地方的西瓜才刚刚上市,沙坝头村的西瓜怎么就已经卖完了呢?

灵武市沙坝头村种植西瓜多年,这里属沙黏质土壤,种出的西瓜个大瓤甜。在沙坝头村,几乎每家每户都种了西瓜。但是,在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下,沙坝头村的西瓜只有灵武当地人熟知。

沙坝头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村里的群众并没有感觉到明显变化,西瓜还是要靠瓜农自己租车拉到青铜峡、吴忠零售,价钱也是买家说了算。2007年,在西瓜集中上市的时间段,一场持续数天的大雨,让沙坝头村的村民彻底寒了心。眼看着西瓜烂在地里,大伙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2008年,村上的领导找到王合忠,希望由他出任合作社社长。

“当时我也不知道咋带大家种瓜致富,但还是答应当着试试。”王合忠说。当年,在灵武市工商局的帮助下,王合忠逐渐认识到商标的作用,“现在啥都讲个知名度,没有知名度,就没有人知道,再好的东西也卖不动”。

就这样,为了给沙坝头村的西瓜弄出点“名堂”,王合忠与150多户社员一致决定申请注册商标。受理申请后,自治区工商局相关负责人本着“农民的事无小事”的理念,特事特办,于当年西瓜上市前帮沙坝头人注册了商标“沙坝头”。

贴上了商标的西瓜,刚一上市就显现出明显的价格优势,批发价一度达到每公斤1元多钱,瓜农的收入自然也增加了。由于商标上还标有电话、地址等信息,一些外地客商便慕名而来。

“今年,全村总共种植了近4000亩西瓜,5天就卖完了。”王合忠兴奋地说。

安静的村庄、顽皮的小孩、徐徐的微风,沙坝头村跟黄河岸边的许多村庄一样。记者在沙坝头村采访时,瓜田里的西瓜已全部卖完,套种的玉米长势喜人,表面上看不出这里是瓜田。

“那两天,收瓜的老板太多了,合作社门口的路都被堵了。”说起几天前西瓜上市时的场景,瓜农张贤一边说一边比划。4000亩瓜田,每亩产量近5000公斤,总计近2万吨西瓜,要在5天时间内完成采摘、装运,当时的场面可想而知。

采访中,在灵武某单位工作的小刘托关系找到王合忠,希望能买一些沙坝头西瓜。得知西瓜早已卖完,小刘有些失望:“我妈这两天一直喊着要吃沙坝头西瓜,这卖得也太快了!”

王合忠解释说:“村里土地有限,种的瓜也就有限。现在有了商标,头一年瓜卖到哪,第二年那里的人就来了。人家看上咱的瓜,给的价格又合适,咱也不能不卖啊!”今年,沙坝头西瓜全部销往了区外。

尽管说不出多少经济学理论,可是对“牌子就是效益”这个道理,沙坝头村的瓜农们却信到了骨子里。

回想没有“沙坝头”商标之前的经历,种了十几年西瓜的孙亮说:“那时候,为了倒地茬,家里也就中一两亩瓜,赶上好年景西瓜丰收了,我就开始犯愁。”为了把西瓜卖出去,孙亮要提前一天采摘西瓜,然后驾驶拖拉机将瓜拉到青铜峡火车站卖。“提前一天摘瓜,在火车站门口住一晚上,占一个好位置,要不然更卖不出去。”

2007年那场持续数天的大雨,让沙坝头人对西瓜的“恨”更多了些。“眼看着西瓜长那么大,但又卖不出去,一场雨下来,全都烂在地里了。我实在看着可惜,就雇车把瓜拉到石嘴山卖,整整一个礼拜才卖完,不仅没挣到钱,还赔了路费和饭钱。”对于当时遭受的打击,孙亮至今仍记忆犹新。

当年,为了减少瓜农的损失,灵武市各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自发购买了一批沙坝头村的西瓜。对于这事,沙坝头村的瓜农觉得“很丢人”。“明明是好东西,咋就成了累赘?”孙亮说。

可自从有了商标,沙坝头西瓜身价倍增、销路通畅,瓜农们对西瓜的“恨”也烟消云散。“2008年,我把瓜卖了,就给家里置办了一台大彩电,媳妇娃娃高兴惨了。前年,我用卖瓜的钱把房子翻盖了,住着特别敞亮。”孙亮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