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民族服饰呈现濒危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硕果

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2009-11-20 00:00:00 编辑:武汉商标注册中心 浏览:

11月12日至21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隆重举办“中国民族民间服饰文化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成果展”。
  “民族服饰作为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点,承载着56个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民族感情,此次展览也凝聚了基层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者付出的大量心血,希望展览能够唤起全社会对我们逐渐远去的文化记忆的关注。”11月10日,在展览开幕前夕,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文化遗产抢救办常务副主任王锦强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一个非遗工作者对此次展览的殷切期望。
  据悉,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和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对各地区民族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等濒危文化遗产进行全国性的抢救性普查和保护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田野调查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在诸如组织少数民族民歌调查、实施传承人保护、抢救“5.12”地震灾后濒危羌族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藏区唐卡艺术,以及对木版年画、剪纸、各民族民间故事、地方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展开大规模的田野调查,调查认定及命名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等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调查成果,许多都成为中国民协编纂图书及影像作品的基础,而且已出版的抢救工程系列成果受到了文化界及各方人士的高度评价,其中多项出版物获得了国内国际大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向云驹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对抢救工程给出了高度评价。
  据了解,面对少数民族服饰日趋濒危的现状,2006年,中国民协将民族民间服饰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列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点实施项目,并先期对土族、裕固族、蒙古族、朝鲜族、赫哲族、纳西族、羌族等民族服饰文化进行示范试点调查,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也成为本次展览活动及大型系列出版物《中国服饰文化集成》的重要图文及视频展示内容。目前,首批调查项目已取得重大成果,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调查也将陆续进入规划实施阶段。
  据悉,此次在民族文化宫展览馆举办的展览活动,规模宏大,精品迭出。展览活动分为“缤纷技艺”、 “缤纷服饰”、“缤纷成果”3个版块。其中,“缤纷技艺”版块融实物展品、传承人现场制作表演、图文介绍与视频演示、观众学习互动于一体,展示各民族代表性服饰作品、服饰布料织锦制作技艺、人体佩饰制作技艺,民族民间手工制作技艺等。
  据王锦强介绍,本次受邀的民族民间艺术家,大多是倍受瞩目的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也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同时又是本民族、本地区、本行业的优秀文化代表。如贵州黔东南州台江苗族银饰制作技艺传承人吴成,台江苗族刺绣传承人张庭珍、张菊珍,黎族织锦传承人榕亚美,惠安女服饰传承人詹国平,壮族绣球传承人赵小梅,羌族刺绣传承人李兴秀,蒙古族服饰传承人万华,朝鲜族服饰传承人崔月玉,赫哲族鱼皮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尤文凤,豫西民间刺绣艺术家朱秀云,庆阳香包艺术家计清等。
  值得一提的是,以制作大型彩石镶嵌联屏著称的浙江元鼎工艺公司,为庆祝新中国60周年华诞,经过2年的努力,推出了和谐大中华百米艺术长屏。该长屏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我国56个民族组成的和谐大家庭的欢快情景,成为手工艺创作的精品。
此外,中国民协多年来编纂出版的众多高水准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成果系列图书也一并展出。

源于:《中国知识产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