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推动出版业“走出去”

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2009-11-27 00:00:00 编辑:武汉商标注册中心 浏览:

编者按
出版“走出去”工程实施以来,我国出版业获得长足发展,海外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版权贸易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对此,国内出版业积极对“走出去”的实践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创新思路,进一步探索未来发展之路。

    近年来,在政府主导下,我国出版界积极创新探索,实施“走出去”战略工程,大力推动版权输出,出版“走出去”成果显著,对扩大我国出版物海外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力影响深远。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出版“走出去”才刚刚起步,在出版界对版权输出的认识及版权输出规模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版权贸易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是我国出版业必须正确面对的现实。
机遇与挑战并存
日前在重庆市召开的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出版“走出去”虽然近年来呈现良好发展局面,但仍存在着选题对海外受众的针对性不强及当代中国题材精品图书偏少等问题,影响我国图书打入国际主流图书销售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许多出版社依然对版权输出重视不够,出口仅是依附于国内出版市场的一种副业。面对出版市场全球化趋势,这些出版社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巩固和扩大其国内市场份额,还未将国际市场当做主战场。
不仅如此,国内出版业面临的更严峻的挑战,是如何能持续地组织出版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出版物,以推动我国出版“走出去”。在科技出版领域,目前全球80%的研究成果来自发达国家,科技的源头在国外,我国科技出版物版权贸易的格局依然是引进多于输出。科学出版社近几年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走国际化道路,采取“引进带输出”的合作方式,通过释放体制创新的能量,在建立“走出去”长效机制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明确思路制定目标
在服务知识创新工程的战略指导下,科学出版社确定的总体目标是立足科技,面向教育、面向未来,用市场化手段实现知识创新成果的归纳整理、传播转移、普及提高,为科学研究和高技术产业化、科技成果国际交流、培养优秀人才服务,经过10年的努力把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建设成为以科学、技术、医学、教育为主要领域的高水平、综合性、国际化的媒体集团。
作为专业出版企业,国际化是出版社发展的必由之路。围绕这个战略目标,科学出版社着眼于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调整出版方向和产品结构,加大高端科技出版物的出版,尤其是英文版图书的出版,加强适合在国际市场销售产品的开发和出版,构建国际化专业出版体制和机制,打造科技出版的国际品牌。“十一五”期间,集团将完成建设一个平台、两个中心,根据这个战略目标,科学出版社明确了如下发展理念:国际化是出版社发展的必由之路,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拓并重,通过释放体制创新的能量建立“走出去”长效机制。
创新成果是出版源泉
内容是出版社“走出去”的根本与关键。作为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科学出版社的视野必须放宽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和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中来,紧密跟踪国内外科技研究成果,创新选题,才能作为我国科技出版的代表与国际科技出版平等对话。
中国科学院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可持续发展相关系统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这3类研究既有不同特点和价值取向,又有十分密切的相互关联,形成中国科学院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优势和特色。面对当代物质、信息、生物等科学技术前沿交叉、融合、快速转移、转化、发展的态势以及全球变化等重大问题,中国科学院作出了积极应对部署,这无疑为作为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出版社提供了深厚的内容资源。抓住这些科技发展的研究态势,就牢牢把握住了我国科技创新的脉络。这仅仅是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一部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落实,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将源源不断地出现。
重大出版工程是国家科技创新成果中的明珠。这类出版资源的发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传承。科学出版社历来重视重大出版工程,对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成果均有忠实记录。一批批反映我国最高科研水平的重大出版项目和原创科技著作相继落户科学出版社,这些项目和著作往往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重大科技项目的成果。这是科学出版社对诸如国家“863”、“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进行持续关注以及长期重视重大出版工程建设的成果。
发挥品牌优势聚拢人才
50多年来,科学出版社聚拢了一批优秀的重量级作者队伍,各个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为科学出版社优秀原创著作的持续性生产提供了智力支持。
科学出版社加强原创作品的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找到民族特色与国际市场的结合点。2006年和2007年,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加大对作者的资源开发,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争取国外华人科学家出版资源,向华人科学家和知名学者主动约稿,出版其著作英文版;另一方面加强国内作者资源的维护,充分利用集团的作者资源,精选一些能满足不同学科需求、不同区域需求的原创精品著作,积极推动其“走出去”,让世界了解我国科技的进展,促进我国与世界科技文化的交流,提升科学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从而吸纳更多的原创精品加入科学出版社旗下。
理智面对国际合作
科学出版社现出版科技期刊208种,其中,中文版173种,英文版35种。在中国科学院和新闻出版总署的支持下,科学出版社的科技期刊成功地实现了“借船出海”,现有31种英文版期刊和爱思唯尔、施普林格、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社等国际出版公司合作。在国际合作中,我方负责组稿、印制和国内发行,外方负责海外纸质本和网络版的发行,期刊的著作权等仍属我方。这种合作模式推动了科学出版社期刊海外发行尤其是海外网络用户的增长。例如,《科学通报》期刊通过施普林格的Springer Link 平台,2007年上半年下载次数就超过了3万次。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国际合作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内容资源上国内出版社同外商还存在竞争关系。有不少中国优秀期刊加盟国外出版商后,就退出了国内的出版社。若长期依赖外方的平台,势必对国内出版平台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面向未来的国际合作,必须努力寻求一种双赢的战略,用资源换资源,以空间换空间。
加快数字出版平台建设
如今,数字化技术手段正在改变着出版的生产方式和业务模式。在与国际出版公司的接触中,其经营理念和平台技术给了国内出版社很多重要的启示。像爱思唯尔和施普林格的大型全球化数字出版平台,能向读者提供期刊多文种的全文及各种数据链接,赢得了众多科学家、图书馆等读者用户的青睐,也聚集了一大批全球优秀科技期刊。因此,国内出版社也应加快数字出版步划,尽快完成同国际接轨的平台建设。
目前,科学出版社已经成立了数字出版中心,前期总体投入达到3000万元,将采用国际标准数据格式寻求国际合作。近年来,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加快数字出版平台建设进程,借鉴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探索并建立适合集团数字出版平台发展的商业模式和业务发展模式。目前已实现平台一期初步上线发布,期刊协同编辑平台、门户网站等也已完成技术开发工作,为期刊资源集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另外,还与国家科学图书馆达成合作,集成科学院的期刊资源,以促进中国科学出版集团从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转型,实现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出版,推动我国学术期刊走向国际。
强化专业出版业务
专业化分工是科学出版社发展的基本模式。作为机制创新的举措之一,科学出版社要深化专业化发展模式,继续完善编辑业务部门运行模式,进一步推动专业化分工,建立以分社为考核主体的分工负责制。分社将确立核心业务和发展业务,做好专业团队建设,提升细分领域产品竞争力,加强专业化渠道建设,提高专业化的营销水平,从而形成专业化的发展体系。
专业出版是科学出版社优势核心业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强核心优势业务,就必须发挥科学出版社在基础学科领域的专业出版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加快用创新的机制发展工程技术、信息科学、人文社科领域的出版业务,扩大以上学科领域,包括医学领域专业图书出版业务规模。
对专业出版社而言,专业化的编辑团队是基础。因此,要加强学科编辑队伍力量,加大有发展前景的学科领域的编辑队伍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学科编辑的阵地作用。同时,在保证学术水平和质量的基础上,扩大专业图书的品种规模。
专业出版的竞争优势是作者队伍优势的体现。要加强对作者资源的维护,强化对优秀作者的服务意识,重视发掘和培养优秀中青年作者,各个分社要以学科为基础建设专家数据库,继续发挥科学出版社出版基金的作用,扩大对优秀作者的集聚能力。
建立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培养
笔者认为,要成功实现“走出去”,人的因素是关键。目前,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成立了“走出去工程”工作小组,培养和组织集团图书对外推广工程的基本团队,通过版权推广人员与学科编辑互动,共同促进英文版图书“走出去”。
近几年,科学出版社除了定期派人到国外出版机构学习之外,还有计划地派人到合作方进行项目培训,学习和了解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策划理念和营销模式,使集团输出的产品能符合国外的渠道和市场要求。仅2004年和2005年,出版社已派出学习30人次,培养了一批集外语、专业出版、营销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在合作项目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是出版社“走出去”工程中一支稳定的中坚力量。
此外,集团还建立了相应激励机制鼓励“走出去”。为了鼓励英文版图书出版,集团在政策上还有一些倾斜。例如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优先资助有可能“走出去”的候选项目,对英文版的责任编辑额外奖励等。
多步走打开国际市场
“走出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单纯是一个版权输出的概念。科学出版社在多年的摸索中走出了一条项目合作与版权交易并重的路子,大致包括以下几种途径:首先是图书出口。直接向国外出口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这是科学出版社“走出去”的传统渠道之一。近年来,出口渠道更趋多元化,针对海外市场需求设计产品,在国内生产,运送到海外市场销售。其次是版权贸易。在文化产业的“走出去”方面,版权贸易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版权输出数量不断上升,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再次是合作出版。科学出版社与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大出版商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如委托加工的合作形式等。另外还有直接投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科学出版社在美国纽约、中国香港等地成立了出版公司,不断扩大海外市场分额。
最后是结成战略联盟。集团与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和俄罗斯科学院科学出版社集团等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这些国外科技出版集团的优秀科技出版资源,集团都拥有首选权。在引进优秀资源的同时,通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英文版图书和期刊的合作出版,带动了集团优秀科技书刊“走出去”,也提升了集团的出版品牌。
不断拓宽“走出去”路径
上述途径有效地推动了科学出版社的“走出去”工作,为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打开了局面,扩大了我国科技在海外的影响。但在具体的版权输出工作中,由于合作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目前我方还处于被动地位,我国出版业依然处于“走出去”的初级阶段。
笔者认为,出版“走出去”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纯的版权输出;第二阶段是“借船出海”,也就是与国外出版社合作出版,借用外方销售渠道发行图书;第三阶段是在国外设立自己的销售网点,进入国外的流通渠道;第四阶段是在国外建立编辑室或出版社,开发适合当地读者阅读的图书;第五阶段是到国外兼并出版机构,并利用其品牌和市场优势开发全球市场。目前科学出版社还处于第一和第二阶段,今后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国内出版企业必须将其自身的发展置身于国际市场的大格局中去,适应国际出版的规则及发展态势,形成一种国际化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我国出版的内容资源,一定可以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走出去”途径。我国不缺出版资源,缺乏的是适应国际发展形势的思维方式与策划操作理念,这是科学出版社多年来在积极推动国际化进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作者系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党组成员、董事、总经理)

源于:《中国知识产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