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馆”亮相:网络文学的未来在何方?

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2009-09-02 00:00:00 编辑:武汉商标注册中心 浏览:

在不久前落幕的“2009上海书展”上,“数字出版馆”的亮相再一次触动了人们对网络文学的关注与思考。

 

  今天,网络文学已是一个众人熟悉的存在。十余年的成长,如今的网络文学已拥有一支庞大的写作队伍、众多的读者以及完整的出版产业链。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成年人使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的阅读率为24.5%,其中约有2.8%的人已经抛弃了传统的纸质书籍,只阅读数字媒介。

 

  作为一种日渐长大的新的文学存在方式,网络文学一路也演绎出了种种与之有关的是是非非,被瞩目,也被争议。究竟,我们该怎么认识网络文学的特性与价值,它的发展又存在哪些问题?网络文学的未来又在何方?

 

  网络文学,你从哪里来

 

  “嘟嘟……嘟嘟……”刘刈的手机短信又响了,他懒得去看一眼。这大概是他40多个小时以来,接到的第20条短信了,“正看到最精彩的地方,不想被打断。”

 

  这名北京某重点大学的大二学生正聚精会神地在电脑上阅读最近风靡网络的玄幻小说――《困龙升天》。从上个星期五早上6点起到这个周四的凌晨,他不眠不休,“奋斗”了一周,终于“终结”了这部近400万字的网络文学作品。

 

  说起“网络文学”这个名词,人们似乎耳熟能详,但真要讲出点“网络文学”的道道,又可能语焉不详。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曾经对新媒体有这样的阐述:“新媒体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会终结在眼前的平台上。”网络文学,作为一件倚靠互联网而产生的新事物,必然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呈现更丰富也更清晰的外延和内涵,因此对它的定义也必然需慎之又慎。

 

  在此,不妨先借用一下某百科对网络文学的一般解释:以网络为载体而发表的文学作品,关键是要“首发于网络”。

 

  “我也不知道网络文学是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我只是觉得它的文风很新颖,情节比一些纸质的作品也精彩。”刘刈第一次看网络小说,只是无意间点开了一篇,然而,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网络文学是随性的,没有人可以肯定哪年哪月的哪一天是它的诞辰日。不过,既然都自成一种模式了,那“老祖宗”还是要追溯的。于是,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被推上了历史起点。痞子蔡只是作者的网名,其实他叫蔡智恒。

 

  这个纯真凄美的爱情故事,如果放到夹着油墨味和印刷机轰鸣声的出版社,可能很多人最多瞅上一眼。但这个故事是通过一样当时奢侈且新奇的玩意儿――BBS(电子公告板)传播开去,竟挣足了网友们的点击率。

 

  1998年,蔡智恒在BBS上码的这十几万字在一年以后被出版社相中,又过了几年,名为《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电影、电视剧、电子游戏也纷纷出炉。痞子蔡“火”了。这一年,被视为网络文学的元年。

 

  一晃11年,网络文学的发展史也验证了熊澄宇教授的观点,在发展中发展,而不终结在眼前。除了“旗舰产品”网络小说外,网络文学又被多才多艺的网民们赋予了一层“黑色幽默”的魅力。

 

  2009年7月16日,百度“魔兽世界”贴吧里,一则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在短短几个小时内被39万多名网友浏览,回复数超过1.7万条,一时间,“贾君鹏”这个虚拟人物红遍整个网络。随后,645字文言文的《史记・贾君鹏列传》,以“巴黎圣母院的节选――大教堂时代”为背景音乐的《贾君鹏之歌》以及《贾君鹏藏尾诗》等一系列文学作品相继出现在网络上。看了这一整套关于贾君鹏的“诗词歌赋”,对这场“网络炒作”的是非曲直似乎也失去了计较的意义。或许,这样的过程不过是化解了一些“寂寞”罢了。

 

  从1998年到2009年,是网络文学的过去时;2009年之后,是网络文学的将来时。而网络文学的将来究竟走向何方,这需要我们对它的“现在时”进行总结和反思。

 

  作家不是梦,写作不再孤独

 

  刘刈的同龄人――苏州大学学生朱洪志也和网络文学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但和刘刈不同的是,网名“我吃西红柿”的朱洪志并非网络小说的忠实读者,恰恰相反,他正是鼎鼎大名的《星辰变》、《盘龙》、《寸芒》等一部部起点中文网“热点”栏上的小说作者。更令人乍舌的是,在2008年网络作家的收入排行榜上,这名几年前还普普通通的大学男生以220万元的年收入位列第一。

 

  从石板到竹简、羊皮,再到纸的发明,每一次载体的变化都是一场文学革命。在纸张出现以前,利用竹简和羊皮写作只能是少数富人贵族的权利,文化垄断在少数人手中。有了纸以后,更多的人参与到了文学的创作中。而自从有了互联网,人人都可能成为作家。发表作品不必像从前一样要通过出版社,只要能接触到电脑和网络,自己的作品就能呈现在读者面前。

 

  “网络文学给文学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空间,它是出版之外的另一个渠道。”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曹文轩说。而从网络写手们的构成来看,正是印证了学者的这一观点。

 

  短短10年间,无论按字数还是按篇计算,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已经远远超过当代文学纸质媒体发表作品60年的总和。据统计,起点中文网每天平均新增的作者就有1100人,而仅盛大文学旗下的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红袖添香网的驻站作者就有70多万,每天收到上传的网上作品超过6000篇。如果将中国作协的8930名会员加上各省作协大到2000多人、小到100多人规模的“传统作家”合在一起,粗略估计最多也不过5万-7万人的规模,这与盛大文学一家的网络写手相比,多寡的差异是显然的。

 

  2009年8月22日12点01分,在百度贴吧“网络小说”分类下的第一名“极品家丁”吧里,贴子数共有6732412篇。而与此同时,“畅销书”分类下的第一名“哈利波特”吧中,这部老牌的连载小说却只拥有2703083篇贴子,前者是后者的2倍有余。

 

  这不仅体现着两部文学作品受关注度的差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将两个不同的“时代”划得一清二楚。网络时代,一切都是实时的、最新的,读者每次看到的内容不再是以“本”为单位了,而是以“章”,甚至“节”为单位。读者随时都能在文学网站上留言,交流读后感受,探讨情节,或者干脆续写下一章节的内容。“有时候这些评论还会被作者吸纳,改写故事的进展。”华东政法大学中文系的小林除了喜欢看原文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各式各样的跟贴评论以及网友们的二次创作。

 

  如果把豆瓣这类论坛比作网上“读书会”的话,那网络文学网站就更像是一个“读写圈”,读者同时亦是写者。用《长篇小说选刊》副主编马季的话来说,那就是对“你写我读”的精英化写作模式的颠覆。写作不再是孤独的精神盛宴,而变成了全民的思想狂欢。

 

  码字成赚钱秘技,盗版防不胜防

 

  全民写作的网络文学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学向民间的回归,但是繁荣和高产的背后,“注水”的隐忧总一直挥之不去,导致网络文学的质量大打折扣。

 

  要想写就几百万字的泱泱巨著,其实并非难事:延长故事主线、增加主角配角、插入一段可有可无的环境描写、创作一部白话版的武功秘籍,甚至让人物反复使用同一句口头禅,或者将人物设定为一个结巴……在这篇“网络文学写手的职业之路”里,人类的文学“想象力”可谓充分迸发。

 

  练笔、推敲、惜字如金,老祖宗的教诲似乎完全不管用了。但是,一向崇尚简练的文学作品又为什么非要疯狂码字不可呢?一个全职的网络写手道出了其中“真谛”:在网上写文章不受纸张对于字数的限制,而稿费却是按“每千字”来给的。多“码”些字,就能多赚些钱,其关键就在于“无论码多少字,都是几乎没有成本的”。据说,一个成功的网络写手,一年靠码字的收入竟高达数百万元!

 

  一项对读者期望更新速度的调查显示,选择每天更新1.5万字的占45.65%。在这样的作品规模和刷新速度的进逼下,网络文学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创作,而成了不折不扣的“码字比赛”,多写多挣,少写少得,点击率就是硬道理。

 

  于是,网络写手们都在为“增容”作品而不懈努力。一个职业网络写手曾无奈地透露,他之所以如此“才思绵绵不绝”也是出于无奈,原来的工作已经辞掉,后路已断,如果不硬着头皮尽量写长一点,多赚一些点击数,温饱恐怕就成问题。

 

  创作成了生产线,对此,《作家》杂志编辑王小王感慨说:“写作是心灵的工作,当文学理想成了文字理想时,文字开始泛滥,就像田里疯长的野草,成了文学这片庄稼地的灾难。”

 

  草创期的网络文学给人们留下水平较高的印象,是因为有一批怀有文学理想作家梦的人投身其中,他们的传统文学训练与素养,比后来涌现的网络写手要高得多,起点相对也高得多,比如痞子蔡、安妮宝贝就是典型代表。

 

  但随着网络文学被日益严重的商业化所裹挟,也逐渐丧失了曾经被寄予厚望的那种革命性。大批更为年轻的写作者加盟其中,他们有的才华有余,文学训练不足。与网站加盟、签约一方面保证了写手的基本生存要求,一方面也使他们的才华被金钱引领下的写作模式驯化。

 

  对于时下网络文学的注水现象,第一代网络写手宁财神则坦言:“一个在网上写字的人,卖了100多万字,收了好多钱,其实真正抖抖,可能只有二三十万字能看。”

 

  另外,知识产权保障不力,使得网络文学同传统文学一样,正遭受着盗版的侵蚀。中国原创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研讨会上的一份报告显示,每年盗版市场的规模高达50亿元,而同期正版市场仅为1亿多元。

 

  网络的开放性带来了全新的写作模式,也给盗版商提供了便利。“CTRL+C”、“CTRL+V”的组合就可以在几秒钟内把一部数以十万计的文字拷贝下来。即使有些网站在技术上实现了无法“复制”,盗版商却依然可以用“人肉打字”照“拷”不误:利用低廉的人力成本,雇佣几百号人,把热门的网络小说的更新部分逐字逐句打出来。更绝的是,有些盗版书商会在正版小说出版前,自己续写一个结局,抢先发行,竟还有了一部分自己的“知识产权”。

 

  问苍生还是问鬼神,网络文学的意义之争

 

  登上起点中文网,发现在“强力推荐”一栏中的17部文学作品中,以“异界大陆”、“奇幻修真”、“未来世界”等相似题材为标签的整整占据了15个席位,而这也是不少人质疑网络文学题材单一、写作类型化的缺陷所在。

 

  针对近年来网络文学鬼神、玄幻、盗墓题材兴起,文学评论家白烨的这句话道出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区别,即“传统文学问苍生,网络文学问鬼神”。一场对文学意义的追问不断拷问着网络文学的存在价值。

 

  “无深度、平面化,追求阅读快感和阅读刺激”,一些传统的评论家们认为,这些都是网络文学最致命的缺陷。网络写手大多是已经习惯网上生活的“80后”都市青年,与传统作家在创作追求上有很大的不同,传统作家一直以关注现实生活为己任,具有较明确的使命感,与他们相比,“80后”网络写手的作品大多追求情绪化、随意化、即兴化的创作方式,时尚浅显,流于形式,缺少深邃的人生感悟和深层的文化积淀,更缺少对社会的责任感与理性思考。

 

  也有观点与之相反,认为对网络文学没有必要太过苛求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0后”学生小余认为,作为一种将“文学”以“网络首发”的形式发表出来的文学形式,虽仍属文学的范畴,但互联网所带来的互动化、快餐化、自由化等特征却实实在在地从形式影响到了网络文学的内容。

 

  “网络上的注意力经济非常短暂,作者希望想方设法地吸引读者的眼球,而在这‘首要目的’下,情节的引人入胜则成了评价一部网络小说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网络文学的作用大多是博得阅读的快乐,就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小余认为没有必要对网络文学的功能有太多要求,将它定位为传统纸质文学的互补品也未尝不可。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网络文学也零星地呈现出几点与传统文学观照现实相似的特点,比如因为“贾君鹏”事件制造的一系列诗歌、文言文,就是网友们对网游运营商、网络生态和玩家的调侃和讽刺。

 

  研究了10余年网络文学的马季认为,网络文学侧重于对幻想世界的描述,这是新一代作家面对莫测的世界作出的反应,比如玄幻小说、历史架空小说、穿越小说等等。这类小说虽然不够成熟,但是具有实验意义,其中一部分还涉及到“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往何处去?”等生命本体论的问题,潜藏着新的文学发展空间。

 

  网络文学评论,不该只有一个“顶”字

 

  文学的生命力除了作者和读者外,评价体系也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无论褒贬,文学批评都是推动文学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网络文学要提升自己的品质,亟需一个理性的评价体系。然而,与数量庞大、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学不相符的是,与之相关的文学批评却一直处在“失语”状态。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导张颐武教授认为,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存在着断裂,评价网络文学不能完全套用传统文学的美学标准。文学评论家白烨也指出,现在传统的文学批评对于网络文学基本没有什么介入,既没有什么了解,也没有什么研究,不能及时跟进,束手无策。

 

  而对于现有的网络文学评论,马季认为,无论如何不该只有简单的一个“顶”字。

 

  “从价值观的选择到文体的变化,包括语词的新异、网络写作的快捷特点和互动与呼应,以及它对纸质文学的冲击以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等等,都需要我们切实地、深入地探讨。”在年中的一次研讨会上,《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将上述内容归纳为新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方面。

 

  与此同时,在一些网络文学作品进入高校的选修课堂时,遭遇到了某些尴尬。有的高校教师持怀疑态度,“现有网络小说鲜有质量上乘之作”、“课堂上还是应该多研读些经典名著”的观点不绝于耳。甚至一些中文系的教授一看到学生毕业论文题目是关于“网络文学”的,就不禁皱起眉头。

 

  对此,一些评论家建议,网络文学的研究完全可以从文学、社会心理学及人类学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在专注于文本之余也可引入社会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对于网络文学的选修课程,也完全可以循着多学科的思路做成“讲座式”的,通过不同教师从不同专业角度的点拨,激发同学们研究的热情和兴趣,找一个自己热衷的角度进行一番探索,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如果非要等一大批“值得研究”的网络文学经典出现之时才予以关注,那就未免太晚了。

 

  给他们点时间,好作品终究不会湮没

 

  网络文学发展10多年来,形式越来越丰富,手法越来越多样化,而它带给文学乃至文化发展的影响也是日益巨大的。“可以肯定的是,以网络文学为主的新媒体文学,将会是今后文学的最为主要的一个增长点。”白烨对网络文学的前景很看好。

 

  目前,人们之所以对网络文学有不少诟病,不满意网络文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与网络文学缺乏筛选、评价体系有关。“网络文学不像传统文学那样有完整的、严格的筛选程序,因此读者们看到的网络文学作品质量悬殊,但是,网络文学的阅读正如一个沙里淘金的过程,好的作品终究不会湮没,通过点击量会脱颖而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提醒一些网络文学的“悲观者”,看待网络文学,要相信总有好的作品在。

 

  而网络文学常被诟病的“注水”问题亟需解决,这要时间,也要网络写手把握住创作的主体性。马季认为,“如果原来想好写30万字,不能因为读者一叫好,就拉长到300万字。网络小说出单行本时,出版社也要牢牢把关,挤干水分,留下精华。当然,我们要充分相信网络作家的自我修补能力,相信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在未来能担当起中国文学的大任。给他们点时间吧!”

源于:《中国教育新闻网》